大QQ發燒:
星期二凌晨,發現寶寶的體溫有點高,媽媽拿出許久沒用的耳溫槍為寶寶測量耳溫,量到38.1度這個數據。媽媽決定觀察看看,先不要看醫生。
到了傍晚,量到38.2度,不降反升,媽媽就急了。之前醫生有開小兒的退燒藥(異丁苯乙酸)備用,所以媽媽就讓寶寶吃了。又讓寶寶泡38度的溫水浴。一小時後開始退燒。
到了半夜,溫度又升起來了。
星期三早上量到38.2度,媽媽決定如果傍晚沒退燒,就去看醫生。
到了傍晚沒退燒,媽媽和奶奶就帶著寶寶找醫生報到了。
醫生的診治:
1.護士先為寶寶量耳溫,一邊38.5度,一邊38.1度。
2.醫生先用聽診器檢查身體,然後再看寶寶的喉嚨、鼻子、耳朵。除了喉嚨紅紅的之外,一切都正常。
3.醫生開了小兒普拿疼(退燒用)和塞劑(前者吃了沒用,才用塞劑),還有希普利敏液。
4.醫生說寶寶是一般的病毒感染,不嚴重,只是隨著年齡增長,發燒情況會變得頻繁。
晚上七點多都沒退燒的跡象,媽媽就讓寶寶吃藥了。這一次就完全退燒了,都沒再回升。
綜合整理:僅供參考
一、正確的體溫
1.為寶寶量耳溫應該要把耳朵往後、往下拉,才能把耳道拉開些,量起來會比較準。
2.通常肛溫比口溫多0.5度,腋溫比口溫少0.5度。而大部分的耳溫槍呈現的溫度,是已經換算成口溫的結果。(肛溫最準確)
3.耳溫槍要每年校正。
4.每四小時量一次,要記錄下來。可供醫生參考。
二、發燒的作用
1.因病毒和細菌在較冷的環境容易滋長,所以當它們入侵時,發燒能讓身體較不易受到感染,也能幫助體內的免疫系統發揮對抗的力量。急著吃退燒藥會干擾免疫系統的運作,長遠來看會削弱寶寶的抵抗力。
2.在所有發燒的寶寶中,絕大部分是和自限性病毒感染有關,不須治療便可逐漸好轉。
3.若沒超過38.5度,通常是不太需要退燒的。
4.發燒時還要觀察寶寶的活動力,若寶寶依然很活潑,就比較沒關係。
三、發燒時需送醫的情形(★表示緊急狀況,須立刻送急診)
★六個月以下的寶寶肛溫超過37.9度或六個月以上的寶寶肛溫超過39.2度。
★中暑。
★呼吸困難。
★皮膚出現紫紅色斑點。
★寶寶第一次出現抽筋現象(身體僵硬,眼睛溜轉,手腳猛揮)。
★寶寶哭得很厲害,好像很痛苦,或四肢癱軟。
★脖子僵硬。
寶寶有慢性疾病或貧血。
寶寶出現抽筋現象。
寶寶有脫水現象(觀察排尿狀況)。
寶寶很虛弱,想睡睡不著,愛哭,吃不下,會拉自己的耳朵。
感冒好轉卻突然發燒。
已吃藥治療卻未見改善。
低度發燒持續三天以上。
不明原因發燒超過24小時。
父母覺得寶寶情況有異,但又不知是何原因時。
(整理自《新生兒父母手冊》,遠流出版)
四、發燒的處理
1.增加水份的攝取:媽媽這次就讓寶寶吃水份多的哈蜜瓜,粥中也加了些開水。
2.保持涼爽:媽媽開冷氣讓寶寶感覺舒適些,幫助散熱。若刻意多加衣服,反而會讓熱度無法散去。
3.若有必要,則須服用退燒藥:寶寶的退燒藥成份多為乙醯氨基酚(acetaminophen)和異丁苯乙酸(ibuprofen,六個月以上才能服用),劑量及時間間隔要依照醫生的指示。
五、不要如此做
1.用冷水或酒精擦拭。
2.限制寶寶活動(除非太激烈)。
3.穿太多。
4.服用阿斯匹靈。
六、下次寶寶發燒時,媽媽我可能會如此做
1.如果沒有須立即送醫的情形,先觀察一、兩天,看看寶寶的活動力如何,是否會自行退燒,並記錄體溫變化。若沒退燒,再帶去給醫生看。
2.若真的很不放心,也可能會當天就去找醫生報到,讓醫生來判斷,因為若是中耳炎、玫瑰疹、尿道感染等,就必須借助藥物的幫忙。
留言列表